80影院特稿 春节档过去了,总(zǒng)票房超过了67亿,不知道大家都(dōu)看了几部电影🎬呢?
这个档期里(lǐ),争议最大的电影🎬,莫过于《无名》。

在该片(gāi piàn)国内某评分网站的短评区内,置顶(zhì dǐng)着一句“ 当前观众意见分歧较大,随机展示(zhǎn shì)部分短评,请谨慎参考 ”的提示语(yǔ)。
除了对于主演王一博的赞美或批评(pī píng)之外,更引发关注的,还有这部片(piàn)的叙事和剧情。

片名虽为“无名”,但(dàn)故事中涉及到的历史却是真实(zhēn shí)的。导演程耳👂继《罗曼蒂克消亡史》后,再次(zài cì)用风格化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le)那段上海历史。
影片采取了 非线性叙事(xù shì) ,展现了动荡时期复杂多变的斗争局势(jú shì),影片的结构像一副被打碎的(de)拼图。

影片中,每隔十几分钟就有加大(jiā dà)加粗的黄色大字,提醒观众当下的(de)时间线。程耳👂是一位作者型导演,这种(zhè zhǒng)叙事模式,来自导演的个人审美和(hé)创作习惯,但也让普通观众对(duì)部分人物的动机、情节的发展,产生(chǎn shēng)不小的困惑。有人认为"剪辑太碎”“不知所云(bù zhī suǒ yún)”,也有人觉得“这就是导演的风格(fēng gé)”。
还记得《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名(míng)场面吗?导演自己都吐槽过(guò)自己“没准备让大家看懂。”
总之(zǒng zhī),观众要在观看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zhù yì lì),耐着性子一块块拾起拼图。直到片尾,才能(cái néng)拼凑出那些秘密的碰头、隐晦的对话(duì huà)发生于何年何月,以及角色背后的意图(yì tú)。
这无疑提高了观影的门槛。

《无名(wú míng)》以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为中心时间(shí jiān)点,贯穿从1938、1941、1944到1945年的故事。影片(yǐng piàn)讲的是直至抗战胜利前夜,多方(duō fāng)势力“周旋于重庆、汪伪政权、日本间谍🕵️机构(jī gòu)之间”的复杂斗争。
《无名》里出现了(le)三种狗🐶:废墟中残疾的狗🐶、飞机(fēi jī)上的柴犬、监狱里狂吠的恶犬(è quǎn),也在隐喻着时局和年代。纸醉金迷(zhǐ zuì jīn mí)和鲜血🩸淋漓是并存的。



在此,我们(wǒ men)为大家梳理了影片中涉及到(dào)的几方势力、历史事件,让大家在(zài)观影前有充分的准备,也可以在(zài)观影后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先送(xiān sòng)上一张《无名》的“正序时间线”海报(hǎi bào),其中的历史时间线,成为解谜全片(quán piàn)的重要线索。


几方势力
租界中的(de)各国势力
上海的租界分为两个部分(bù fèn),法租界和公共租界。
法租界始于清末(qīng mò),之后一再扩张,最大时控制面积达到(dá dào)15159亩,法国当局在此有警政与(yǔ)征税的权力,也是发展最为繁荣(fán róng)的租界之一。

淞沪会战后,法租界(zū jiè)以强硬的姿态拒绝了日军行军(xíng jūn)通过的要求,但随后法租界由(yóu)法国投降政府维希政权接管,因与(yǔ)日本是盟国关系,日军没有占领此地(cǐ dì),法租界也得以庇护了成千上万的(de)中国百姓。1943年,汪伪政权向英美宣战,同时(tóng shí)与维希政权等结为同盟关系,后者(hòu zhě)宣布放弃在沪法租界,由汪伪政权(wāng wěi zhèng quán)接收,上海法租界历史宣告结束。
公共租界(gōng gòng zū ji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辟最早、存在(cún zài)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的租界,始于(shǐ yú)鸦片战争。上海被迫成为五个开放港口之一(zhī yī),英美法等国势力先后进入该租界。随着(suí zhe)大清国签订越来越多的不平等条约(tiáo yuē),在此的外国势力还包含了(le)奥匈帝国、丹麦、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俄罗斯(é luó sī)、西班牙等国。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占领了(le)公共租界(但不包含意大利、法国的租界(zū jiè))。与法租界情况类似,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jiē shōu)了公共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历史(lì shǐ)宣告结束。
“隐蔽战线”
隐蔽战线,其实就是(jiù shì)观众通通过各路影视作品,最为熟知的(de)地下党工作战线。其中最为焦灼、复杂的(de)便是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地下党工作(gōng zuò)。

1927年7月,在汪精卫的领导下武汉(wǔ hàn)国民政府发动政变,中共中央机构被迫从武汉(wǔ hàn)迁往上海。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同年(tóng nián)特科组织成立,主要工作包括情报收集(shōu jí)、保护高层领导人的安全、对国民党内部(nèi bù)进行渗透活动、以及惩罚叛徒等,至此,上海(shàng hǎi)成为特科组织活动最为核心的区域(qū yù)。
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de)国策,于1937年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但随着(suí zhe)淞沪会战的失败,上海沦陷,进入日据(rì jù)时期。因进入租界视为向欧美等国(děng guó)宣战,因此日军此时尚没有进入上海(shàng hǎi)核心区域,长达四年多的孤岛(gū dǎo)时期开始,租界外由日本扶持的汪精卫(wāng jīng wèi)势力控制,租界内仍由欧美等国(děng guó)控制,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全面(quán miàn)占领上海。
期间,中国共产党特科组织、国民政府军统局(jūn tǒng jú)、汪伪政权的“76号”等多方情报机构在此(cǐ)进行谍战工作,斗争形势极为复杂。
也(yě)正因为此,包括《无名》在内的诸多(zhū duō)影视作品,以30、40年代的上海谍战局势作为(zuò wéi)背景板。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也称南京国民政府(guó mín zhèng fǔ)(以区分“陪都”时期的重庆国民政府),是(shì)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党内二号人物汪精卫(wāng jīng wèi)于1925年改组成立。1927年1月,随着北伐战争(běi fá zhàn zhēng)的节节胜利,国民政府逐步统一全国,广州国民政府(guó mín zhèng fǔ)也北上迁移至武汉。此时国民党内部(nèi bù)斗争复杂,汪精卫掌握政权,蒋介石掌握军权(jūn quán),双方因各种问题与权力斗争势如水火。
1927年(nián)4月18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在南京另起炉灶(lìng qǐ lú zào)设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在(zài)斗争中汪精卫派系逐渐失势,同年7月(yuè)南京与武汉的国民政府宣布合并,并(bìng)在随后确立南京成为民国政府首都(shǒu dū),史称“宁汉合流”。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日军(rì jūn)紧逼首都南京,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shí jiān)为策略于年底正式搬迁至西南(xī nán)大后方重庆,汪精卫随后接管南京并建立(jiàn lì)由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南京国民政府”。
在(zài)抗战期间,重庆国民政府下属的军统局派遣(pài qiǎn)大量谍报人员活跃在上海,多次暗杀投日(tóu rì)人员,包括张啸林、唐绍仪,以及暗杀未成的(de)汪精卫、周佛海(有人认为是《无名》中大鹏(dà péng)的角色原型之一)等人。

但与此同时(yǔ cǐ tóng shí),军统局与日方也有联系。抗战相持(xiāng chí)阶段,重庆方面与日方曾有过(guò)秘密会晤,草🌱拟《备忘录》让双方在战略上(shàng)得到喘息机会。《无名》中对这段史实(shǐ shí)有艺术化的处理:大鹏饰演的骑墙派(qí qiáng pài)角色,就代表重庆方面与日方会晤(huì wù),但最终未能取得成果。
在部分相关(xiāng guān)影视作品中,重庆势力和南京势力就(jiù)分别指的是原国民政府和汪伪政权(wāng wěi zhèng quán),观众需要结合年份自行判断具体所指(suǒ zhǐ)。
汪伪政权
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曾经的国民党(guó mín dǎng)核心人物汪精卫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起(qǐ)一个与日本保持合作关系的傀儡政权(kuǐ lěi zhèng quán),并控制了上海地区。

中共中央与重庆国民政府(guó mín zhèng fǔ)均不承认汪伪政权为合法机构。1945年(nián)日本战败投降,汪伪政权随之解散。因此如(rú)上文中提到,抗战时期的中国有三大政权(zhèng quán):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蒋介石领导的(de)重庆国民政府以及汪伪政权。
侵华日军
上海一直是(shì)中日发生正面冲突的主战场。早在(zài)1932年1月,日军就曾在此以(yǐ)保护日侨利益为由,越过租界占领(zhàn lǐng)淞沪铁路,与国军发生激烈枪战,双方(shuāng fāng)在闸北区进行了一个月的军事冲突,最终(zuì zhōng)于5月签订停战协议。1937年,日军全面(quán miàn)侵华,70万中国军队在上海附近展开(zhǎn kāi)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国军(guó jūn)战败撤退,上海进入日据时期,直至1945年(nián)8月宣布投降。

重要事件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zhèng biàn)
1927年,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连通上海青帮(qīng bāng)以“清党”为名义,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zhèng biàn),大规模逮捕、处决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国民党左派(zuǒ pài),解散上海总工会等组织。

四一二事件使得(shǐ de)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也为日后上海滩(shàng hǎi tān)复杂的斗争局势埋下了伏笔。
一二八(yī èr bā)事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国际上(shàng)遭受孤立,迫切希望通过其他事端转移国际(guó jì)社会对侵略中国的关注。而在(zài)上海地区,反日情绪高涨,官方和民间屡次发生(fā shēng)摩擦,上海商界抵制中日贸易,日本承受(chéng shòu)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1931年10月日本政府(rì běn zhèng fǔ)决定用强硬姿态占领上海。
1932年1月(yuè)28日,日军上海派遣军向西进发,占领淞沪(sōng hù)铁路防线,遭遇国军顽强抵抗。日军又于(yú)次日轰炸闸北地区,造成重大损失。双方不停(bù tíng)向上海地区增援,激战从1月底持续到(dào)3月初,随后双方进入对峙状态。3月20日(rì)双方开始停战谈判,5月5日签订《淞沪(sōng hù)停战协议》,日军撤回到公共租界北区,国民政府(guó mín zhèng fǔ)则承诺上海为非武装区域,这项决定(jué dìng)对日后上海区域的备战造成了(le)非常不利的影响。
淞沪会战

1937年,抗战(kàng zhàn)全面爆发。8月13日,中日双方开始大规模(dà guī mó)在淞沪地区交战,15日至18日战事扩大(kuò dà),随后的三个月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shāng wáng cǎn zhòng)。11月12日,上海全区沦陷,日军占领上海(shàng hǎi)并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发,随后举行(jǔ xíng)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日军全面占领上海(shàng hǎi)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对英美(yīng měi)宣战。次日,日军经过苏州桥进入公共租界(gōng gòng zū jiè),上海全面沦陷,由日本掌控。
上海光复(guāng f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hòu),国民政府重新接管了上海。
作者:Cocteau
编辑:甄子(zhēn zi)